【献礼建党100周年 我为群众办实事】血管通路守护神——超声引导下PTA术轻松解决通路难题
2021-04-02 12:06:1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汝城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何慧 | 作者:朱孝勇         

3月28日,汝城县中医医院血透室联合B超室再次为两位患者成功实施了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(PTA)。该技术是通过患者皮肤表面穿刺内瘘血管,送入球囊扩张导管,在超声引导下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,矫正狭窄部位,恢复正常血管内径,从而达到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目的。

47岁的患者周某伟于2年前因恶心、纳差在该院诊断为终末期肾病,行右颈内静脉临时透析导管置入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,症状缓解后行左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。出院后规律血液透析至今。近一周来,透析治疗时观察血流量差,常在200ml/min以内。经血管B超检查发现左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头静脉段重度狭窄。

该院血透室负责人、主治医师周斌介绍,动静脉内瘘是指将临近的动脉、静脉血管,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起来建立的静脉血流通道,经过这个通道动脉血流至静脉内,静脉由于血流量增加,压力增高,静脉血管扩张,形成动脉化的血管。

手术前,周斌与外聘专家刘志超、邓华及科室护理团队评估讨论,积极与B超室袁菊莲主任沟通,于3月28日在B超引导下顺利进行了“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(PTA)”。

手术耗时约一个小时,内瘘血管狭窄段在球囊扩张下逐渐复张,术后B超评估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良好,查体内瘘血管杂音及震颤明显增强,术后第二天使用内瘘血管行血透治疗,血流量达230ml/min以上,使用效果满意。

(术前术后,B超下血管)

另一位患者是44岁的李某英,慢性肾脏病5期,行左前臂人造血管内瘘术后4年,因透析流量下降入院。经血管B超诊断为左前臂瘘口处,静脉中段、上段,动脉端近瘘口处血栓形成。

“考虑到患者血管内已经形成了血栓,我们在PTA术的基础上,还成功为其开展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取栓术。”周斌介绍。

PTA治疗后,患者李某英内瘘自然流量、动态静脉压、止血时间、血管狭窄率明显改善。

目前,两位患者已出院。

周斌介绍,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,充足的血流是血透治疗顺利、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。内瘘血管狭窄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。超声引导下“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(PTA)”克服了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介入(DSA)的一些不足,无辐射伤害、无需造影剂、对设备和场所要求较低,有操作时间短、效果可靠、术后并发症较少、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。

周斌表示,如果出现内瘘闭塞或者狭窄,就会出现不能透析或者透析不充分,因此正确维护和使用,对减少并发症,提高其长期开放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并且,这类手术为微创治疗,术中及术后痛苦小,术后内瘘即能应用。微创面,不留疤,可以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。

“一直以来,我们始终秉承着‘不抛弃、不放弃’的信念,绝不放弃患者任何可用的血管资源,只为给患者一条安全、有效、经济的生命线。”该院血透室护士长何菲表示。

据悉,该院血透室自2020年8月开展首例B超引导下“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(PTA)”后,已经成功为十数名患者成功开展手术,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此项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广大动静脉内瘘患者带来福音。近年来,该科室先后开展了中心静脉置管术腹膜透析置管术、甲状旁腺全切术、前臂自体移植术等多项新技术,切实为尿毒症患者重塑“生命线”。


责编:何慧

来源:汝城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热点
政务要闻
专栏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